引言
地球表面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陨石、小行星和彗星等近地小天体的撞击。但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的频率很低,几千万年才有可能发生一次行星级撞击地球大灭绝事件,100年时间范围内产生的更多是局部自然灾害。例如,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形成了一个直径约200km的陨石坑,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的物种灭绝事件,改变了地球生命的进化过程。
针对近地小天体的观测网络、危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以及相应的防御策略的规划、实施,将能够有效降低近地小天体撞击的危害程度、规避近地小天体撞击给地球和自然界物种所带来的威胁。
过去十几年,人类在近地天体监测预警及防御应对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国际社会能够充分保护地球免受灾难性小天体撞击之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百米及以下尺寸的近地天体数量多且发现比例尚低,需要加强监测以实现对多数危险天体的编目管理能力。物理特征信息对准确的风险分析和防御效果评估至关重要,需要努力增强对近地天体特征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近地天体防御的多种技术手段成熟度偏低,需要继续加强理论与技术研究水平,包括对防御后总体风险的建模评估。理论的防御策略仍然需要通过实际的测试任务来验证和完善。
虽然我国已于2018年1月底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空间飞行任务规划咨询小组,但目前我国在近地天体威胁应对方面的能力主要集中在搜索监测领域,例如盱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和丽江、兴隆等观测站的多台光学望远镜均可以开展近地天体的搜寻及监测工作,但与国外相比能力仍显不足,同时在预警防御领域的技术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基本处于起步阶段。